top of page

讽刺


作者以嘲讽、讥刺的手法,描述生活中落后、消极、反动的事物,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战斗性

这一类的诗篇形式短小精悍、含蓄却能让读者明白,能迅速反映现实生活,引发读者思考。

 

张瑜 《蚕妇》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作者当时身处封建朝廷,高官不但浪费无度还对外敌妥协,更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人民生活痛苦难言。

这首诗通过养蚕农妇入城里卖丝的所见所感,揭示了怵目惊心的社会现实“剥削者不劳而获,劳动者无衣无食”的形象,对社会进行的讽刺和批判。

诗人用朴素的语言无声地揭示了社会的极端不公,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作者把养蚕人衣不蔽体,不养蚕人却穿着满身绸缎的情况以明显对比的手法概括封建社会阶级对立的现实,极有说服力。

懒惰看字者请戳以下视频:(儿童动画版)

 

梅尧臣 《陶者》

陶尽门前土,

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

鳞鳞居大厦。

《陶者》是一篇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作品。

作者运用质朴的语言讽刺时事,控诉与指斥社会中不平等现象,以事实对照并不加评论,含意深刻,引人深省。

这首诗以陶者和富人居住的地方做对比,道出了人世间的不公平,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

 

梅尧臣 《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

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

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

其状已可怪,其毒亦莫加。

忿腹若封豕,怒目犹吴蛙。

庖煎苟失所,入喉为镆铘。

若此丧躯体,何须资齿牙?

持问南方人,党护复矜夸。

皆言美无度,谁谓死如麻!

我语不能屈,自思空咄嗟。

退之来潮阳,始惮飧笼蛇。

子厚居柳州,而甘食虾蟆。

二物虽可憎,性命无舛差。

斯味曾不比,中藏祸无涯。

甚美恶亦称,此言诚可嘉。

作者首四句直写河豚鱼,即一般咏物诗的着题。

接下来的八句写河豚的面目可憎和毒液。

河豚的肝脏、生殖腺及血液含有毒素,假如处理不慎,食用后会很快中毒丧生。

作者认为要享用如此美味,得冒生命危险是不值得的。

然而,为尝河豚而无视生死的大有人在。

对此,作者发出了感叹,表面上揭示人们为求味道的适口而视生命不顾,取小失大;但若联系现实生活的各方面来看,是在讽刺人世间为了名利而不顾生命与气节的人

为尝河豚无视生死之现实例子:

 

苏轼 《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

蚕欲老,麦半黄,山前山后水浪浪!

农夫辍耒女废筐,白衣仙人在高堂!

就诗题看,这是一首纪游诗;但若细读内容,这是一首反映现实、关心人民疾苦借题发挥的政治讽刺诗

在诗的一开始,作者写到蚕快吐丝、麦快成熟之际,天却接连下雨,以至山前山后全被雨水笼盖。

这样的情况导致农夫不能把耒锄土,农家妇女也不能携筐去采桑叶饲蚕了。

在望的丰收转眼化为乌有,人民的焦急与痛苦可想而知。

在雨水成灾的严重时刻,被百姓奉为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更应当挺身而出,解除苦难。然而,这位菩萨却无动于衷,仍端坐庙堂之上享受着善男信女的礼拜。

原来啊,作者在这里借题发挥,另有所指,表面看“白衣仙人在高堂”,是写观音大士,实际却在讽刺高高在上不顾百姓死活的官僚集团

作者用“蚕”与“麦”这两个不同的形象,点明男耕女织这两大生产支柱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极端重要性,为最后的嘲讽预作铺垫,轻快简洁,一气如注。

请利用下方快击键去到下一页:

bottom of page